教授与研究

淡季缺电引起电价改革和建立长效

发布时间:2011-07-16

目前, 浙江、江苏等地面临“淡季电荒”。而且据称,今夏将出现“史上最严重"电荒"”。 实际情况可能没那么严重。按目前东部和周边的情况,如果火电厂努力发电的话,还是能释放出一些潜力。而且,第二季度电量增幅应该不会像第一季度那么高,因为2011年前几个月比较特殊,这跟2010年下半年的“拉闸限电”有关系。需求跟供给两边都逼一逼,挤一挤,不应该有这么大的缺口。

缺电的原因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说复杂的话,所有的缺电原因都往上扣,都应该挂得上,这就复杂了,比如说,除了水电出力不足,输煤不畅,输电滞后,等等等。说简单的话,应该是,需求增长比较快,水电出力不足,火电没有补上。

由于接近75%的电是火电发出来的,而且目前火电利用小时和2004年电力短缺时比,还不算太高。因此,把问题焦点集中在火电,就比较简单。

现在看来发电方是有问题,卖煤方可能也有问题:发电方就是火电厂亏损的问题,卖煤方估计是合同电煤跟“市场煤”的差价问题,电力需求增长很快,火电亏损不大积极发电,卖电煤的供给方又不太痛快,这就是缺电了。

目前东部和周边的装机容量应该是够的。装机容量是否够可以看发电小时,发电小时很高就说明装机容量很紧,发电小时不太高,就说明装机容量还是有一定的潜力。在2004年“电荒”时,火电年平均利用小时5 991 h,那个时候是真正短缺,当时发电很挣钱,电厂拼命发电。现在应该才5 200 h左右,而且,现在的火电设备比以前好,都是最新先进新的,这也就是说火电发电潜力是有的。

由于水电出力不足电力方面应该有准备,输煤不畅和输电滞后都属规划问题,应该也是早就相对于电力市场而有规划的,而煤电价格矛盾是积累爆发的。因此,我们目前的能源问题常常出在价格上,没有价格长效机制,每次出问题才涨价,就有用问题催涨价之嫌,加上国企和垄断,会有社会影响,反过来影响宏观决策,如果无法宏观有效决策,会导致下一次的“出问题才涨价”。目前渡过电荒难关,火电是关键,其占电力结构75%以上。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煤炭、发电及电网都需要贡献。因为产业链上企业基本国有,行政手段也要用上。然而,在渡难关的同时,需要考虑长效机制。淡季缺电可以引起我们对电价改革和建立长效机制的思考和动力,煤炭价格的持续上涨,电厂买煤的“积极性”不高,煤炭知道你非买不可,电煤库存就会出现下降和不足。如果遇见如气候原因增加运煤的难度,水电出力不足,或其他突发事件,局部电力短缺就出现了。也就是说,现行价格问题下,局部电力短缺似乎很难避免,是否导致大面积电力短缺,取决于煤炭的价格上涨幅度。

一个发电产业链,每个点都需要关注到,需要理顺,有的赚钱,有的不赚钱,我们看到的一定是电力短缺。一个电力产业链,某个点计划,某个点市场,理论上是走不通的,也不可持续。在煤电的价格博弈中,煤的可储和电的不可储会让煤占上风。经验告诉我们,三点必须兼顾,否则会有问题。

进一步,近日传出的“山西煤炭厅不否认电煤被倒卖,尚无计划进行整治”,则是煤炭内部的市场与计划问题,只要有差价,就一定有中介,形式各异而已。中介就会有成本,能源基本国有,效率问题和扭曲引起的成本,无论何种方式,最终我们共同买单。

目前能源定价权基本在政府手中,政府很不容易。首先,涨电价是政府最不愿意做的事,只要电价在政府手里,就常被理解为政府在涨价而不是市场涨价;其次,政府如何向公众解释这种状况:电力紧缺时电价要涨,电力过剩时电价还要涨。

改革能源价格是共识,但是,改革缓慢也是事实,与我国国情相关。对于公众来说,能源价格改革很可能需要涨价,老百姓不感兴趣。对于地方政府,利用低能源价格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比如对高耗能的企业实行低电价,其实是一种政府补贴行为,如果能源企业是中央企业,那就是拿国家的钱去扶持地方经济,增加地方税收。因此,改革的动力必须来自于中央政府解决矛盾的需要和改革的决心。

理顺发电产业链,大致有三种方法。最简单的办法是三个环节全部市场化,目前走不通;其次,三个环节全部计划,我们不太愿意往回走;中庸之道是煤电联动,还是政府控制,当价格大幅上涨时,机制设计通常要求每个环节都消化一些。如果辅之其他政策配套,煤电联动很可能是目前情况下可以走得通的价格机制。

定价机制很重要,没有明确的电价机制,价格的风险预期就不明确,煤企和电企就必须博弈,甚至与政府博弈、与消费者博弈。问题是,不能让煤电的价格博弈影响经济运行。有效推进煤电联动,需要有透明的价格机制,并且政府严格按照规则执行。如果政府认为在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承诺严格进行煤炭联动有风险,建议实行“有限制”的煤炭联动机制,即上网电价按规定联动,政府通过补贴电网来把握可接受的终端电价调整限度。中国电网只有两家,都是国有,补贴的方式可以比照石油补贴,应该比较容易。联动周期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短,这样,就像成品油价格一样,至少上网电价是可以有上有下。以前政府定电价,基本是“只上不下”。如果“煤电联动”后还是只上不下,就无法向公众解释:为何煤炭上涨的时候需要涨电价,煤炭价格下降时不能下调电价。有限制的、透明的煤电联动机制可以部分解决这一问题。

煤电价格联动可以参考目前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规定联动周期,以2~3个月为一个联动周期,价格能上能下,同时把联动的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价格上涨过快。如果连煤电联动都不愿意的话,那改革就更难推行,因为所有实质性的改革都会牵涉到价格。要理顺发电产业链关系,先要联动起来。

政府对电价的管理还体现在其他两方面:一是严格对电力企业进行成本和价格的监管,二是如果政府认为有必要维持相对稳定的电价水平,可以运用直接补贴,完善补贴的设计很重要。大多煤电企业都属国有,政府可以在税上面做文章,除了稳定煤电联动,还可以用来补贴应该受到补贴的电力消费者,这在发达国家也是有的。

为了不涨或少涨电价,政府需要在煤价上下功夫。可以考虑采取几个措施:首先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保证煤炭运输,煤炭运输不畅会增加煤炭终端价格上涨压力。其次,减少煤炭经营中间环节,可使煤炭终端价格下降。《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已于2005年实施。如果严格实施,监管办法可以规范煤炭经营和交易。最后,保证中国煤炭长期稳定安全供应能力,减少供给的不确定性,这需要政府加强资源和行业管理,鼓励规模和安全生产。

能源价格机制很重要,没有明确的价格机制,价格的风险预期就不明确,能源企业就必须博弈,与政府博弈,与消费者博弈。然而,博弈是有成本的,由于能源国有,最终大家一起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