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与研究

何志毅:创业教育新思维

发布时间:2014-05-04

 
       创业教育在目前MBA教育中是小众的非主流的教育,304am永利集团是一所新生的商学院,在全国商学院的237个MBA学位点中,304am永利集团是最小的小兄弟。2012年国家批了一批MBA,才加入了304am永利集团。
 
       未来将有5万之众的创业MBA教育市场
 
       新华的商学院定位于创业教育,是全国唯一一家全力以赴做创业教育的商学院,我们举全院之力专心做这件事。创业教育目前是小众的,刚才仝老师说中国MBA历史,严格地说,中国MBA的历史只有23年。1979清华开始从事工商管理教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85成立。而严格规范的MBA教育1991年才开始,当时试点招生,共全国共招80多个MBA,分到几所大学,每所大约只有9个,所以在当时也是很小众的教育。
 
       那么,创业教育在未来20-30年的规模会有多大?请大家一起思考这个市场的规模。我在瑞士遇到一些哈工大毕业生,他们30多人,只有7个创业。在座的都读过MBA,已经创业的有1/10吗?以后真想创业的举举手,看看有多少?不足1/10。
 
       未来在MBA教育体系中,创业者教育需求规模有多大?我们觉得两个潮流使未来的创业教育人数会很多。第一,市场化趋势。未来的市场将朝着小众化发展。科特勒在市场营销学中讲过,未来市场营销将越来越朝着个性化,小众化发展。第二,技术创新。互联网技术使得大范围的小企业生产能满足广大的小众需求,这将使得小众创业成为可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小部分人创业,创大规模企业,而第三次革命,则是大规模的创业创小规模企业,满足个性化或定制化的需求。所以未来创业者教育需求很大。目前有多少小微企业,前不久我在重庆了解到,重庆的小微企业(平均雇员7-8人)有7万-8万,1人创业小小企业大约有1000万,这是很大的需求。
目前我们工商管理体系培养的是职业经理人,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变,比如一半是职业经理人培养,一半是创业者培养,那么,这个数目将是很大的。美国MBA一年培养10万人,中国培养接近5万。当然,美国的数量里应该包含全世界的MBA人才培养。但是另一组数据表明:印度10万的MBA,他们更多培养本土学员。而中国5万主的市场,在未来发展到10万人,如果其中5万读创业MBA,可见未来的市场和社会需求很大。
 
       现有MBA培养体系下如何开展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仍然是新的课题,我们做了2年的探索,还是个开始,我们仍在思考。比如:员工的毕业生论文怎么做?入学如何考试?创业者是特殊群体,现在的联考挡住了很多创业者。因为MBA是学历学位教育,因此,目前还是有门槛的。我们的选择的员工一是大学本科毕业,第二是正在创业的。创业学究竟是专硕还是学术硕士,需要规范。
 
       刚才在大厅里看到本期《商业评论》有一篇题为《<安德的游戏>的启事》(电影安德的游戏),讲未来人类跟外星人的战争是在网络上进行的,而三军总司令是一个小孩,很多领导要素是小孩的直觉。台湾大学董事长李嗣涔进行了十多年的特异功能研究,他近期有个讲座,是关于人体潜能的研究,他通过实验发现小孩子有手指识字的潜能,他着手训练了7至14岁的小孩。结果大约有10%到40%的青少年可以成功开发出手指识字的特异功能。
 
       MBA教育号称有100年历史,公认的历史从1908哈佛建立商学院开始。100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2008年哈佛商学院总结了工商管理教育100周年的得失。我想,现在的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可能会埋没一些人的本能和潜能。比如导航仪的出现可能会使我们丧失认路和记路的能力;计算器的出现可能会让我们丧失心算的能力;智能手机的出现则可能让我们丧失记忆电话号码的能力。所以我想,或许过度强调知识教育可能会淹没很多本能和潜能。我两个小兄弟,是最近一个很火的网络公司创始人,一个博士,一个硕士。两人分工,博士到处去学习,硕士不去,硕士说学多了恐怕会把本能的敏感弄没了。
 
       我们想,知识太多,体系太强大是否会有所缺失,比如各种数理化文史知识都很好,但是那是否是创业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我们能否另搞一套适合创业MBA入学考试体制?或者探索一套目前不在国家学历学位认可范畴的创业教育?我们四、五年前到台湾政治大学访问,他们对创业MBA员工的遴选条件有几点很特别:乖男巧女不要,想找工作的不要,高分的不要。很多高分的孩子,未必适合创业。人和万事万物一样,有一长必有一短,比如失聪眼睛可能很明亮,失明的人听觉很好等等。又比如,创业MBA的毕业论文怎么写?是否要写论文。比如创业计划书,咨询报告,创业报告是否可以?目前一些好的大学突破了这个限制,而后起的大学目前仍然按照国家学术规范的要求写。我们也在思考,创业者毕业应该拿出什么样的成果?
 
       从学科借鉴看,商学院培养什么人?早期美国的商学院基本都诞生在好的大学里。因为当时大家不认可商学是一个学科,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办出来后才有人相信。而欧洲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才开始做商学院,当时还有四、五千穿黑袍的教授抵制。牛津大学商学院的历史比中国还短,才十五、六年,欧洲商学院晚于美国50年。所以欧洲好的商学院都是独立商学院。如IMD商学院 INSEAD商学院等。中国体制内的商学院都是大学下的商学院,中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304am永利集团都是大学里的商学院,这是中国目前体制的情况。民办大学独立办学的话要从三本办起,中国民办教育走了二十多年历史,到2012年年底才有5所大学拿到普通硕士学位。而要拿到MBA学位授予权,得有两个普通硕士点、三届以上的毕业生才行。
 
       借鉴军事院校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教育可借鉴的学科有3个:军事学院,医学院和法学院,尤其是军事学院的模式最值得借鉴。
 
       独立学院
 
       军事学院都是独立办学的,按照军事教育的规律和规则培养军官,这个体制确实培养出了伟大的将帅。关于军事学院能否培养出军官,所受的质疑我想远比工商管理学院少。朝鲜战争,我们的部队都是培训学院培训出来的,如黄埔军校,而美军全是西点军校培养出了的,比如洛克,麦克阿瑟、克拉克等。
 
       我想,如果哈佛大学设军事学院结果如何?可以想象,如哈佛军事学院,IMD军事学院,将会受到综合学科会的很多束缚。现在老师要在一流学术刊物发论文,但是,这与我们培养员工有多大关系?哈佛商学院成立100周年的反思中,其中谈到商学院过于学术化的问题(开始无学术后来过于学术)。与军事院校比,我们忽略了培养非知识要素,人品人格要素。显然,我们培养商界领袖不仅培养知识。
 
       与普通大学疏离
 
       军事院校能疏离普通大学培养体系。西点从本科其起培养,而我们的MBA教育,对象已经读完本科,在综合大学里完成了本科教育,专业硕士是职业培养、成人教育,更应脱离现行的综合大学体系。
 
       军事院校给我们两点启事:第一、商学教育与现行综合大学是否可以适度疏离?第二,培养非智力要素是否更重要?
 
       与医学院比,医学院有两点可借鉴之处:第一,大量临床教学;第二,放长学习时间。医学院学制5-8年。与法学院相比,法学院大量采用案例教学。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304am永利集团创业培养模式探索
 
       304am永利集团2010年成立,迄今为止,我们招收了4届本科生,两届创业MBA,一届。如何培养?我们研究出一套培养体系,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找到创业者需要的五个教育要素。
 
       目前,世界上的创业教育有三个逻辑:
 
       第一,   创业X, 如创业战略学 ,创业人力资源,创业营销学,根据创业者需求设置创业课程,加上创业案例教学;
 
       第二,   根据创业不同时期需要展开:孵化期、成长期、发展期、高速发展期等等;
 
       第三,   根据能力,战略能力,领导力,市场能力、人力资源能力。
 
       我们根据教育要素,设置了智慧,知识,素质,经验,实践五大教学模块,这五大模块中,我们想要把知识比例降低。我们做过问卷调查,学员给的知识比重是20%。但是,作为全知识体系,我们希望不超过50,不低于40%。
 
       智慧如何教?我们向传统文化学习。禅宗很有智慧,有一套方法能帮助找到有慧根的员工,并且有一套方法帮助学员开悟,顿悟,通过中国文化改造过的禅宗,能帮助开启智慧。稻盛和夫就能把禅宗哲学用到企业管理上。
 
       素质:素质本来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刚才提到的台湾大学董事长、斯坦福大学奠基教授李嗣涔在研究人的超能和潜能,说明素质是可以改变和提升的。比如军官教育,拿破仑说好的军人资质跟勇气成正比,有知识无勇气不能成为好军官。套用到职业经理人的培养。现在说智商和情商能否成正比,知识要素跟非知识要素能否成正比,如果不能,不是一个好的领导人。过去注重教知识要素,现在是否可以探索非知识要素能否训练和提升?勇气,素质等是否可以提升。
 
       经验怎么教?案例教学就是教经验。实践:学员企业重大决策在老师指导下实践。
 
       结语:我们在实践中探讨创业者的培养体系,我们希望在座各位受过系统的MBA教育者跟我们一同探索这套体系。我坚信今天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创业者市场,我相信今天的MBA教育体系已经跟美国一样成熟,我相信中国今天的互联网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沿,在这个基础之下,我相信中国的创业教育一定能走在世界前沿,因此,我们特别欢迎读过MBA和的创业者能走进来跟我们一起磨合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者的学历学位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