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与研究

“创新”与“修心”

发布时间:2016-02-01

“创新”一词英文为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意思: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基于经济过程,对创新做了全新的界定。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指出,创新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新结合”入生产体系。他把创新分为五类 1、产品创新;2、工艺创新;3、市场驱动创新;4、新的原材料生产创新;5、组织创新。

随着对创新研究的深入,创新的内涵和外延又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创新既可以理解为新的思想、技术、制度、方法和过程,也可以把创新理解为是一种追求创意的意识和一种勇于思索、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费尔普斯的著作《大繁荣》中,他认为创新是由草根以及基层的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出来的,是新的点子、新的思想。

与此相反,“修心”则是一个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词,可以理解为净化心灵,修养心性,提升心力。不管是佛家的“即心即佛,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儒家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心无外法,心无外理,心无外事,心无外物”;还是道家的“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中国文化无不是围绕着“修心”观而呈现的。

创新起源于西方,是西方语境下的一种表达,修心起源于中国,是东方语境下的一种表达。两词的焦点似乎也不同,创新是要改变,要突破,要有新的呈现。而修心则是要持守内修,要笃定。然而,当我们进一步去剖析这两个词的深意,却发现他们有某种天然的联系,也发现以“修心”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隐蕴着创新元素,中国文化对于全世界方兴未艾的创新活动,包括企业创新,组织创新,都会有其独特的贡献。

从个体层面上说,“修心”是“创新”的源泉。东方文化中,“修心”是人获取智慧的根本途径。“修心”对于“创新”的重要性在于修心为人类创新活动提供了智慧源泉。尽管创新的外在表现是改变和更新,但这种改变和更新根植于人的思维活动。创新是无中生有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创新产生的那一刻,必定有一个顿悟的质变点。西方人说是“头脑风暴”,而从东方文化来看,是人的心智和心力在某个时点的迸发。这种迸发体现的是人的智慧,可见人的智慧蕴育着人的创造力。智慧在人的创新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源泉。东方文化深入阐述了智慧与修心的关系,智慧因修心而得,从这个角度来看,修心为创新提供了思维的源泉。

修心是创新活动得以持续的根本要素。尽管创新想法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但最终推动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不是创新思想本身,而是基于创新思想而衍生的一系列创新行为以及大量的创新成果(产品,组织和制度等),这个过程称为创新的过程,或者说创新的实现。

创新的过程不同于知识积累的过程,不是一个信息简单重复的过程。创新意味着改变与颠覆,因此,从创新思想到创新成果,整个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实施创造性的活动,这个过程需要人的意志、思维、情感等多维度的参与。而这种多维度参与说到底就是人的心智、心力、心气和心性的支持,是智慧的体现。人的创造力是人的心力之所在。毛泽东在其早年写的“心之力”的文章中,大力疾呼国人认识心力的强大,“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可见,心力于个人以及于社会革新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我们看到修心是使得创新过程得以持续以及创新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

在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中,组织创新是创新的重要一类。组织的创新意味着群体结构的创新、功能的创新以及群体管理的创新。创新不仅仅是个体的活动,很多时候也是群体性的活动。创新起初是一个一个新思想的火花,但它们犹如星星之火,最终会成就整个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大变革。同样地,修心也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群体的行为。对于个体而言,修心是练内功,提升其个人智慧,蕴育个体创造力。对于群体而言,修心同样是练内功,提升组织的内生力(组织心性),进而激发出组织的变革力和创造力。毛泽东曾写道,“故个人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生活,团体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事业,国家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文明,众生有何心性即外表为其业力果报。故心为形成世间器物之原力”。毛泽东对“心”的认识和理解超越了个体层面,上升到组织,群体,国家和民族层面,也让我们认识到修心之于创新的重要性。组织的“修心”在西方管理学语境下,可以理解为组织的文化与精神。组织“修心”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着组织是否具备持续的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创造力。

以“修心”为内核的中国传统文化蕴育着创新元素,对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创新活动有其独特的贡献。创新意味着改变,所谓推陈出新、气象万新、焕然一新,无不是诉说着一个“变”字,而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坚持的“修心”正是源于中国古人对宇宙、能量的变化以及关系的变化的深刻理解。正是认识到了宇宙处于不断变化中,人与宇宙,人与人的关系也处于不断变化中,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在变化之中去寻找不变,寻求真理,提升智慧,这就是修心。中国文化的根基之一的《易经》,正是论述“变”的哲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则通,就是说要通过不断变化,通过创新来实现通达,这才是长久之道。在《易经》中,始终贯穿着创新这一永恒的主题,处处充满着变革、创新的思想:《周易•杂卦传》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就是变革、革命,不破不立,破旧才能立新。鼎,是用来承接革的结果,所以取意更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易经思想的精华,就在于其本身的“变”,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生生之道”“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尽管起源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但“创新”与“修心”的内在联系是自然而深刻的,修心带来了创新,修心促进着创新,修心哲学蕴藏着创新思想,于个人,于组织,于国家,这种隐蕴的联系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