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作为304am永利集团创业MBA特聘教授,李利凯老师集律师、投资人、创新策略专家于一身,常年从事外资管理和科技产业化工作。曾留学美国、加拿大,获博士学位,回国创立北京广盛律师事务所,从事反倾销、反垄断、兼并与收购法律事务17年,在业界拥有极高的口碑。
在开设的《技术创新与科技金融》课程中,他以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激情幽默的语言风格,深得学员好评。以下为课程的精彩观点。
今天,我们面临两大危机。
第一是低端产业过时、过剩危机。过去改革开放30年,我们是依靠外资、外商、外贸发展起来的粗放经济,现在我们从贫穷匮乏的时代过渡到相对富足的时代。所谓“富足”是解决了吃穿住行的基本问题,我们在低端消费品上相对富足。
第二是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互联网浪潮就是数字化技术,移动互联网使得产品的周期大大缩短,所有产业和产品都在快速迭代,就是因为我们的产品快速迭代、信息传递迅速,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过去生意很好做,现在生意不好做了。
我们不是偶尔购物,是一直在购物;我们不是偶尔社交,是一直社交。我们整天到处忙忙碌碌,手机不离身。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情就是看手机,起来后第一件事情还是看手机。 移动互联网搅乱了世界的局.
身在互联网时代,大企业如何生存,中小企业如何生存?中小企业如何与大企业竞争,大企业如何与小企业竞争?这些问题是谁也逃不掉的。
移动互联 催生新的生态系统
乔布斯将电脑进行了两次“搬家”,第一次“搬家”是1976年,把电脑从实验室搬到个人桌上了;第二次“搬家”是2007年,把电脑从桌子上又搬到了口袋里,搬到了手上,所以整个世界全部被它搅局了。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整个行业的创新规则全部被打乱。
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这么多搅局行为,导致今天大企业不知道向何处去,中小企业也不知道向何处去。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物联网时代,一切都更加脆弱、更加波动,更加不确定、更加随机,但机会都潜伏其中。今天的企业无论大小,都需要创新,在不确定性中去创造新产品。
因为移动互联网,我们现在产生了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一个新的空间。我们说,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空气。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出现了很多颠覆性产品。比如一些简单的软件产品吃掉整个世界,像打车软件优步、酒店软件Airbnb、GPS地图Wzae。
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软件在吃掉整个世界。我们中小企业如果不去仔细看一看,这些软件如何通过硬件、互联网和传感器技术,不断侵蚀我们的传统产业,就会把我们企业统统给颠覆了。
基于数字化技术,很多传统行业遭到重大的改变和颠覆。 O2O、P2P的跨界商业行为,冲击了所有传统渠道和中介。去中介、去中心、去权威,一切碎片化,一切直接连接,没有任何人能够垄断或者控制资金、技术和人才;使一切失去控制,没有任何人能控制资金、技术、人才,时间、空间,通过互联网可以使世界一切变得更快、更近、更方便。
所以,在互联网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专业的大师,没有中介、中心、权威,每个人都可以做,成为他想做事情的专家。同时,这个平台也让企业家之间做到相互协作、互利互惠共赢,这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中小型公司如何应对?做精益求精的技术创业者和行业领袖
中小型公司因为资源有限,不要与大公司正面竞争,而要加入大公司的生态系统和它的价值链,成为它的供应商,与它结成同盟,与上市公司结成供应商,建立同盟关系,在生态系统里生存。
小公司如果和大公司正面竞争,就是死路一条。因为资源有限,中小型公司永远不要跟大公司做同类产品。也许中小型公司觉得自己的性价比有优势,但最终一定会在与于大公司的竞争中死掉。中小企业如果要生存与发展,一定要加入到大公司的这种生态系统里,加入到大公司的价值链中去,做大公司的上游、渠道等等都可以。
但大家要记住,大企业也是不安全的,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和物联网时代,大公司通通已经被颠覆掉了,大公司变得越来越难生存,如果仅仅依靠它开展自己的业务,把自己的命运搭载在在他人的生态圈里,最终也一定会死掉。 比如说和诺基亚协作、与摩托罗拉协作、与柯达协作、与索尼协作,做他们的供应商,如果他们“死掉”,还有一些剩余资金可以活过来,还有人救他。那谁来救中小型公司呢?
所以,中小企业永远不要与大公司做同类产品,寄希望于对技术和产品进行不断改进与同行业竞争,这一切的投入都徒劳无功,你的改进只能够让企业最后陷入价值战的陷井。改进、改进再改进,做延续改进的创新,就是死路一条,而且翻不了身。
那么中小企业该怎么办?今天,创新创业的门槛既可以说很高,又可以说很低。所谓 “高”,是必须具备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设计思维、品牌精神,如果没有这几样东西就谈不上创新创业。我们必须更讲究门槛、技术、速度、设计、品牌,必须做精益求精的技术创业。
过去是短缺经济,我们做什么东西都卖得掉,可是未来大家如果都做一样的东西,必须提升门槛。大家可以从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设计思维、品牌精神中得到借鉴和学习。
大公司如何生存?积极开展内部创新、激励、竞争以及外部并购
大企业有大企业病,大企业难以创新,不愿意自我颠覆。身居高位,大企业不愿意做小事,却被一些中小企业颠覆了。因为中小企业每时每刻都在想着颠覆和破坏,如果不去破坏和颠覆,就没有生存机会。在此时,大企业必须自我颠覆。
第一种方法是,不可能自我颠覆的话,就必须建立内部的创新性组织,以独立小分队研发产品。比如3M公司是全球最具创新的公司之一,过去100年以来已经有6万多款产品。他们每个人有15%的自有时间,每个人是创新的独立个体。创新以后,内部的投资基金支持它,就可以慢慢转向市场。
第二种方法是,大企业要在内部建立创新激励机制,要设立内部企业的创投基金。内部创投基金主要用来支持内部创新,因为有些很有创意的科学家或者工程师要开发新的产品、要市场化,如果你不给他合理的分配机制,他们就不可能有动力。 在西方国家,比如以色列、美国,很多大公司都是这样做的。
第三种方法是,在不同的部门之间要相互竞争。比如大企业里有老部门,做的是老业务。老业务也许慢慢过时了,也不可能让过时的部门开发新产品,这就需要部署其他部门研发新产品,通过这种竞争把老部门逐步淘汰掉。这种情形最成功的案例就是腾讯公司开发的微信。微信是革命性产品,它改变了中国整个人际交往和通讯模式。
第四种方法是,大公司面对一些挑战时,可以创新并购。因为大公司无法创新。在这个时候,大企业就需要自我颠覆,建立创新机制,懂得“创新并购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比如,谷歌公司是最伟大的并购公司,他们在硅谷、美国、以色列、中国到处买公司,举个例子,他们在2006年买了安卓公司。
创新思维 方有未来
上市公司有充沛的资金,去并购一些小公司,以使自己迅速扩大。既然市场里存在这样的机会,那我们为什么不去技术创业,创造一个有特色的小公司,指向就是为了两三年后卖给大公司?做这样的产业链的一环,作为创业者的我们,可以尝试去做。
今天的创新创业门槛很低,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创新模式、有连年经营业绩、完整的团队,就有人收购你。所以,今天的新三板就是鼓励和支持技术创业,不断地让一些疯狂的创业者去创新,去成为行业领袖。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要有新的思维,这种思维就是创新的思维,是互联网思维、是设计思维,也是所谓的品牌思维。不管你做什么,离开“互联网+”“+软件”“+硬件”“+传感器技术”这四样东西,就不要做生意了。如果你不做技术创业,做有“门槛”的东西,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国家在昭示我们:只有创新才能打造美好的未来,不创新就灭亡,创新可以改变命运,创新可以改变一切。
本文根据李利凯教授在304am永利集团创业MBA所讲《技术创新与科技金融》课程录音整理,经本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