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慧养老需要交叉学科的知识整合
摘要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城镇化的进程,我国逐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医疗和健康照护需求日益增加,以互联网为基础、以物联网为媒介的“智慧养老”模式,逐渐发展成为完整的体系,形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政府高度重视,但学术研究及具体行业应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文章从学术梳理和研究现状分析出发,对我国智慧养老学术研究及应用案例进行梳理,发现不同研究领域聚焦点,考量我国智慧养老的发展方向,提出研究结论和研究建议。
前言
当前,我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平均每年净增长 800 万到 1200 万老人,其中高龄老人增速加快,养老问题成为社会热点—老年人消费观念滞后、养老企业利润空间狭小、社会服务资源条块分割、缺乏服务质量监督评估体系,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协同配合严重不足,保险、税务、金融等配套体系不完善等矛盾日益凸显。
政府对老龄化社会问题高度重视,国务院《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0 年,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由此,学界对“智慧养老”的研究也日渐兴起。“智慧养老”指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技术,围绕年长者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方面需求,支持其生活服务和管理,开展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和主动处置,实现信息技术对安享晚年的友好、自主、个性化支持。
我国智慧养老研究进展
目前学术研究进展体现在人文社科、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这三大领域,为后续者开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人文社科领域,研究对象从保险信息化开始,到智慧养老服务,延伸到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设计,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从电子病历管理开始,到计算机与物联网技术,延伸到整体解决方案和国家产业发展计划设计。市场应用案例方面,从简单的第三方信息技术应用,过渡到“互联网 + 养老”综合解决方案,继而整合线上、线下平台,提供个性化服务,主动介入国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当前,老龄化社会使得智慧养老成为优化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国家高度重视养老工作,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 年)》等文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研究热点,将基于信息科技、社会科学和疾病科学等交叉学科开展研究,并立足于大数据挖掘与应用,进一步完善智慧养老体系,提供养老综合解决方案,以更好地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对智慧养老相关研究建议
1. 协同创新视角
智慧养老应形成以年长者心理、生理需求为出发点,以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集成、数据分析和数据解释为一体的解决方案,进一步形成由数字对象标识、内容聚合、基于数字对象检索等组成的管理机制,提高多系统间的协同效率及水平。
2. 交叉学科视角
从社会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多学科交叉进行观察,结合物联网、数据挖掘等多种信息技术,从公共治理角度将智慧养老所涉及多个信息系统进行集成,设计异构网络协同创新机制,进行专业化、科学化分析,形成智慧养老综合理性决策支持。
3. 机制体制视角
寻找信息技术与管理机制的契合点,深入研究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关键技术,在完善安全机制、管理机制和赋权机制的前提下,着重数据挖掘与产品设计,服务区域智慧养老行业的发展,为政府、行业、机构的决策提供支撑。
结语
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使得养老服务从年长者被动寻找模式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方向的主动服务模式转变。结合信息技术和人文社科,对智慧养老模式的研究开展跨学科知识集成,探讨发展过程中各类活动特征和规律,及时进行跟踪、干预和管理,有利于提高养老效度。对完善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逐步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及实现“关口前移”的我国养老政策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
林中燕, 郑大川, 李佐勇,等. 我国智慧养老研究综述[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