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城镇化水平的科学分类至关重要
引言
快速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特点之一,根据诺瑟姆曲线揭示的城市发展路径,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率超过30%,就可以认为其进入了城市发展的中期阶段,也就是快速发展时期。目前中国正好处于这一阶段,1996年中国以人口为统计依据的城镇化率刚刚超过30%,2011年这一比例突破了50%。然而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全国性的城镇化率并不能体现各地城镇化的实际水平,要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城镇化问题,对城镇化水平进行科学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的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城镇化”的发展道路。这里的城镇化,不仅指城市发展,更强调实现“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中小城市数量增加,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的目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根据中国社科院田雪原教授向原联合国人口委员会秘书长乔治·塔皮诺斯的确认,虽然英文里的城市 urban 包含 city 和 town,但是 urbanization 应指城市化,而不是城镇化。这是因为欧洲国家面积小、人口少,许多地方并没有“镇”的建制,人们多是以“城市”为中心聚集。以戈特曼“大都市圈”理论和佩鲁“增长极”理论为代表的城市化都市圈理论是城市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支撑。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有些地方的社会发展水平已经可以比肩发达国家,而某些地方却极为落后。如果采用城市化都市圈理论指导中国的城市发展,势必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城镇化不仅承担着城市发展的任务,更承担了推动农村发展的使命。因此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务必要将小城镇纳入发展范畴,发展数量众多的小城镇,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有效补充,从而带动乡村发展。
对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方法
现有研究中,对城镇化水平( 或城市化水平) 的评价主要有三个视角:
(1)以人口城镇化为出发点的评价方法
这类方法源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强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但是许多国家并不存在明显的城镇人口,也没有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因此,在中国简单地采用人口城镇化率会产生很多问题。
(2)以土地城镇化为出发点的评价方法
这类方法是以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为核心的城镇化测算方法,主要是考虑城市开发面积占辖区面积的比重。
(3)以城市综合水平为出发点的评价方法
一些学者认为城镇化水平是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发展程度的综合体现,因此构建一个多指标的综合系统才能有效反映城市化的真实水平。
但是无论是人口城镇化还是土地城镇化,都不能全面体现出城镇化的真实水平。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具体表现,土地则是人类活动的空间载体,人口迁移的同时,必然要伴随土地的扩张。因此只有综合考虑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方面因素,才能对城镇化的真实水平进行科学测算。城市综合水平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实质上是城镇化的结果,体现了城镇化的质量,但不能成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正如张五常所说,“事实不能解释事实”。以城市综合水平为视角进行的分类研究,其实是对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分类研究,无法成为城镇化水平的分类研究。
对城镇化水平分类的研究
贝里指出,虽然各地的城镇化过程具有某些共性,但是不同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产生的社会差异,使得各地区的城镇化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对城镇化水平进行科学分类,是城镇化差异研究的基础。中国地域广大,城镇化差异显著,不同区域的城镇化驱动力各不相同,因此应该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研究。通过对城镇化水平的类型划分,将研究对象整体分为几类,能够更好地对不同类别之间的城镇化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促进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
目前,主要基于两种思路对城镇化水平进行类型划分:
(1)按照地域分布进行划分
乌萨马等人根据地域分布对世界上7 个地区进行了城市化的实证研究。杨文芳根据地理位置将中国分为4 部分,以此作为划分城镇化水平的基础。易艳春和高玉芳按照地理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3 个区域进行研究。
(2)通过统计分类的方法进行划分
在通过统计方法进行划分的研究中,聚类分析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孙文慧等人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31 个省级区域进行了综合指标的分类研究。王洋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从人口、经济、社会3 个角度对中国的县域城镇进行了分区研究。
按照地域分布进行划分的分类方法过于简单,不能体现城镇化的多层次水平。目前进行城镇化水平分类使用的主流统计方法是聚类分析法,但是现有研究大都是采用横截面数据,集中于对单个年份的分析,忽视了城镇化过程中的时间序列特征,因而得到的分类结果是不全面的。
基于多指标面板数据的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是以差异分析为基础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各个样本之间的“亲疏程度”实现对“没有先验知识”的样本进行分类,从而达到“物以类聚”的效果。这里所谓的“亲疏程度”指的是各样本在各变量取值上的差异状况,“没有先验知识”指的是在进行聚类分析前不对样本进行事前的分类假定,仅是将样本集视为一个整体或是将每个样本视为单独一类。
权重的设定对于聚类分析的结果有重要影响。权重设定有很多方法,其中熵权法是对权重进行客观测定的一种重要方法,已经在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信息理论中,熵反映的是信息的无序程度,如果信息集中数值的变异程度越大,说明其包含的信息量越大,那么该信息集就越重要,赋予它的权重就应该越大。但现有研究中,熵权法都是应用在单一时点的横截面数据或技术退化为单一时点的面板数据中,无法体现信息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为使熵权法在面板数据分析中能够包含时间序列的变化特点,需要对熵权法进行相应扩展。
中国城镇化水平分类的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城镇化的本义就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和城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势必造成城镇地理空间的负担,从而产生城镇活动空间的扩张。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城镇化的两个方面,人口城镇化是核心,土地城镇化是载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成为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如果人口城镇化水平远超土地城镇化水平,就会出现“城市病”,导致公共服务分配不均、生态资源紧缺、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反之,则会产生“造城运动”,后果就是房价高涨、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出现一大批“鬼城”、“空城”。因此在衡量城镇化水平时,需要综合考量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方面的因素,并选择了相关指标进行描述。
结论
中国人多地广,区域间城镇化发展程度极不平衡,简单粗暴地采用“一刀切”的城镇化策略是懒政的表现。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的统领下,要引导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走上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客观地认识各地的城镇化水平和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采用差异化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这就要求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化类型进行科学划分。基于面板数据的多指标聚类分析方法,能够根据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综合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方面的因素,特别考虑每个因素的时间序列动态,改进原有的熵权算法,做到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科学分类。这一分类结果既考虑了城镇化的绝对水平,又包含了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能够更科学、客观地反映出各区域城镇化的真实水平,可为进一步开展城镇化研究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学术基础。
本文来源:
郑大川, 刘伟霞, 林中燕,等. 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新分类方法及其实操[J]. 城市问题, 2016(9):27-34.